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视频专区

第450期:《一生戎马为国家 两袖清风传佳话》

时间:2023-10-12 来源:四川省纪委监委 浏览:894
分享:    

主持人: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廉洁四川》栏目。

“问君此生曾虚度,十五走上革命路。冲天怒,梦怀青萍天涯逐。”这首诗名叫《莫停步》,写到了一个十五岁少年面对革命时的志向与气概。“青萍”在诗中泛指宝剑名。这首诗的作者,也正是有着“神剑将军”之称的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从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成长为新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戎马一生,奋斗不息,他的身影出现在党和人民需要他的每一个角落。

【正文】张爱萍,原名张端绪,出生于达州市罗江口镇张家沟。这里地处川东北,在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较早的地区。1925年,15岁的张爱萍考入达县中学。他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想启发,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并写下一首《上征途》,以“唤起民众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表明了自己的革命决心。1928年,张爱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奔赴上海,与共产主义事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采访】达州市通川区张爱萍故居管理所讲解员 张媛媛:这时他就将自己的名字张端绪,改名为张爱萍,爱萍两字一为革命者志在四方,二为钟爱青萍之剑的凌云壮志。

1930年底,张爱萍来到中央苏区工作,积极参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34年跟随大部队进行长征。在此期间,他作为红三军团的师政治部主任,凭借出色的战术指挥,在四渡赤水、抢夺娄山关、遵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委派张爱萍到上海担任江浙省的军委书记。到任后,张爱萍不负众望,先后组织了沪宁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开辟了皖东北革命抗日根据地、淮海根据地和苏皖抗日根据地。

在常年的军旅生涯中,张爱萍将军深知战争年代生活的不易和艰辛,始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采访】达州市通川区张爱萍故居管理所讲解员 张媛媛:这张照片是耿彪将军当年(1936年)为爱萍将军拍摄的一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这张照片(中)爱萍将军的脚上穿的明显不是同一双鞋子,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照片看出爱萍将军当年朴素的品质。

主持人:

张爱萍将军之子张胜曾经这样评价过父亲:“父亲是一个刚烈的人,一个透明、率直的人,一个孤傲的人,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天真”一词,道尽了张爱萍对理想的义无反顾和赤诚之心。无论身居何职,张爱萍将军都恪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勉励自己、约束家人、严管部下,这样的行为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其整个家族的家风建设。

【正文】建国后,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但张爱萍将军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作风和传统。

【采访】达州市通川区张爱萍故居管理所所长 向俊俐:包括他在北京的一个房子,那么高的职务,所以他的房屋条件也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他把自己的房屋分出来了,给周边的街坊邻居,然后都住进去了,相当于他自己就住了一部分。

【采访】张爱萍侄女 张曦月:我高中毕业,就去找他,我说我要当兵,他说不能走后门,你要当兵就去当地考。从来我们单位上,包括一些上班的人,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关系,从来没有享受过特殊的待遇。(张爱萍将军)给我们家里面提了一幅字,“树高洁,两袖清风”。

1987年,张爱萍将军到四川视察军工企业,其中一站便是他的家乡达县。这是他自1929年奔赴上海参加革命起,58年来唯一一次返乡。当地政府考虑到这种情况,便安排了几桌菜,请他的亲属前来团聚。但没想到,这一安排让张爱萍将军非常生气,他说:“哪能用公家的钱招待我自己的亲属?这绝对不行!” 最终,张爱萍的亲属们没有吃一口饭,就纷纷回家去了。

【采访】张爱萍侄儿 张举沶:(当时他)到达州,老家的很多亲属都来了,当时安排招待亲属,他都提出了批评意见,后来他要求秘书要自己付生活费,是在那个时候提出了要求的。

实际上,张爱萍非常重视亲情和家乡人民,只是不愿搞特权。第二天,他轻车简从,自己回到家乡,一家一户地拜访亲戚朋友、父老乡亲、干部群众。

【采访】达州市通川区张爱萍故居管理所所长 向俊俐:他(张爱萍)可以为了工作,为了我们家乡的老百姓去做很多的一些事情,一切为了人民,但是他一定不会为了家里面的某一个人去徇私,我觉得这是他人生的一些风骨和气节。

主持人:

“再穷的叫花子,也要有一根打狗棍”,这句经典之语同样出自张爱萍。上世纪50年代,面对国际上的严峻形式,党中央决定发展“两弹一星”。而执行这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张爱萍将军头上。他先后被委以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等重任,立志要给国家锻造出一把有力的“打狗棍”。

【正文】1963年,我国原子弹研究工作即将从理论研究进入实际研制。为了保密和安全,也为了方便开展原子弹的研究和试爆工作,核研究所将从北京迁往青海。在科研人员前往青海基地前夕,张爱萍将军作了动员讲话。他告诫大家牢记工作性质:“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妻儿”,还要求大家把辽阔的大西北、青海、新疆都装在胸怀中,做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采访】达州市通川区张爱萍故居管理所所长 向俊俐:在动员会上面,他说“我们人生有两个选择,一是做官,二是做事,如果你想要做事的话你就跟我一起去青海,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们真的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所以(经过)他的这一番动员(后),也有很多人选择了跟他一起去青海。

中国核试验基地——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曾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张爱萍将军数次来到罗布泊试验场,他把这片贫瘠的地方命名为“马兰花”,把接待站改名为“甘草泉”。在回京汇报时,他还把一束当地的马兰花送给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原子弹团队,工作在鲜花盛开的地方。”

但实际上,这里唯一不缺的是烈火般的阳光和被称为“黑沙暴”的沙尘暴。张爱萍将军和科研人员、部队、工人们一起吃住在罗布泊的帐篷里。他的帐篷前没有将军之类的身份标识,只有一个大大的“响”字。作为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总指挥,他必须保证原子弹能够炸响。在张爱萍将军的指挥协调下,全国有上千家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军队下属单位等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发,核试验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上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采访】张爱萍故居管理所所长 向俊俐:他最大的精神,我觉得就在他墓碑后面的八个大字,“风霜雨雪,顶天立地”。这八个大字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一些方式方法和他人生的一些信仰和座右铭。

主持人:

在核试验成功后,张爱萍将军又陆续接到了党中央交办的多项任务,一次次为国磨利剑,一次次为国铸核盾。他组织推动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上天,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更缔造了使命必达的“东风快递”——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可以说,他把最赤诚的心和最热烈的爱,全部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真正践行了“挥剑决浮云,铸剑安天下”的一生。新时代的我们,都应该传承这份红色基因,牢记初心、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收看,再见。

扫码关注

手机站

主办:中共富顺县纪委 富顺监察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
电话:0813-7204706      举报电话:0813-7204729
蜀ICP备19014787号-1       邮编:643000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站